點準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的“穴位”——探尋山東昌邑鄉村教育振S包養app興路徑_中國網

requestId:6868cece3a1101.94284443.

在山東省率先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城鄉全覆蓋,率先實施城鄉教包養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城鄉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比例高出省定標準20個百分點……

面對如此亮眼的成績,山東省濰坊市昌邑市委書記李玉祥告訴記者,近年來,該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聚焦薄弱環節,抓住問題關鍵,點準義務教育城鄉均衡發展的“穴位”,實行城鄉同標、縣域統籌、共拉長板,推動實施硬件包養網建設快出一個“身位”、師資力量提升一個“段位”、惠民服務快進一個“檔位”等舉措,加快推進鄉村教育振興,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

教育振興從哪入手——

基礎設施從“城強村弱”到“城鄉同標”

近日,昌邑市卜莊鎮大陸小學、六甲小學等6所鄉村學校的學生們通過“專遞課堂”同步參與到昌邑市第一實驗小學語文教師朱曉琳正在講授的《朱德的扁擔》這節現場教學課堂中,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

教育教學“智慧化”是消除城鄉差距的有效途徑之一。該市大力實施教育信息化“升級改造”工程,穩步推進“智慧教育”“智慧校園”建設,不斷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配備觸控一體機1600余臺,實現義務教育班級全部裝配觸控一體包養機,“班班通”達到100%,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有效縮小了城鄉教育資源差距,推進了城鄉包養教育一體化發展。

“‘專遞課堂’是我們依托信息化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搭建起優秀教師覆蓋鄉村的橋梁,讓優質教育資源不斷放大,建設‘名師工包養網作室’158間、‘專遞課堂’52處,實現不同的‘距離’相同的‘課堂’,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在家門口接受優質包養網教育。”昌邑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曉寧說。

鄉村教育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該市創新實施教育投入獎補政策,市直學校所需資金全部由市級財政承擔,鎮街區學校所需資金按照“四六分擔”的原則,市財政按總量平均獎補40%,鎮街區負擔60%,為師生提供包養更加優質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在2017年率先于濰坊破解城鎮中小學“大班額”的基礎上,實施中小學幼兒園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投資5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8處、新建優質學位5450個,實現優質學位擴容包養網增量。并啟動實施小規模學校提升工程,改造提升40余處小規模學校辦學水平,建成一批“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惠及4000多名農村學生。目前,該市義務教育學校圖書、實驗儀器、音體美器材等均包養網達到或高于省定辦學標準;全市所有鎮街區獲評“濰坊市普及學前教育先進鎮街”;北孟鎮、龍池鎮獲評山東省教育強鎮筑基試點包養網鄉鎮。

教育振興如何發力——

師資力量從包養網“城鄉壁壘”到“縣域統籌”

5月5日下午,在昌邑市最南端的樹屏學校本學期第五場骨干教師與年輕教師的教研活動正如期舉行,濰坊市立德樹人標兵劉包養網世英與周邊4個學校58名數學老師齊聚一堂各抒己見,進行教學經驗與先進思維的“火花碰撞”。

昌邑市北孟鎮教育系統負責人馬顯智介紹,通過創新建立“半天無課日”主題教包養網研活動制度,充分發揮中心學校輻射帶動和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圍繞課標學習、聽評課、經驗介紹、專家報告、讀書交流等內容。每兩周至少開展一次不少于90分鐘的鎮域集中教研活動,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鄉村教育振興關鍵在于師資優化。昌邑市早在2015年就在山東省率先實施教師隊伍“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實施職稱(職務)評聘向鄉村學校傾斜、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措施,推動城鄉教師交流的“雙向奔赴”。同時,采取定期交流輪崗、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組建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實現了城鄉教師均衡配置。目前,已有293名城區名優教師積極主動到農村學校支教。

“我們用好用活政策資源,通過健全農村教師職稱‘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機制,為鄉村教育一線‘拴心留人’,去年有225名農村教師被推薦晉升高級或中級職稱,高于城區教師晉升比重。”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陸振偉介紹。

為讓優秀教師“下得去、包養留得住、教得好”,昌邑市大力實施教師關愛十大行動,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周轉宿舍230套,配包養備空調、電視、洗衣機、太陽能等日用設施,實現10處鎮街區農村學校全覆蓋,讓外來教師“拎包入住”、安心從教。2019年以來,累計引進中小學、幼兒園教師1256人,其中56%教師分配到鄉村學校任教,110余名省屬包養網包養費師范生分配到鄉村學校任教,為鄉村教育振興一線注入新鮮血液。該市通過健全名師名校長遴選、培養、管理、使用一體化的培養體系包養和管理機制,為包養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先后培養省級以上名師26名、名校長5名,農村“雙名”占比居濰坊市前列。今年該市全面落實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系統抓好教師引進、教師培訓、名師培育、后備人才培養、優包養網秀教師典型宣傳、“三定三聘三評”等工作,不斷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和教師內生動力。

教育振興何以提質——

惠民服務從“補齊短板”到“共拉長板”

伴隨著下午放學的鈴聲,昌邑市各個中小學報名參與課后服務的學生們興致勃勃地趕往各自的活動地點包養網,參加足球、籃球、書法等豐富多彩的課后活動,放松心情,強身健體,發展素質。

“為解決學生放學早、包養家長接送難這一現實問題,我市率先在濰坊市實現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全包養覆蓋,開設服務課程700余門,4.5萬余名學生受益。在此基礎上,我們又打造延時服務2.0版本,遵循‘自愿參與、公益普惠、共建共享、公開透明’原則,實施全域小學假期托管服務,開放活動場所近百個,充分滿足學生成長和家長暑期托管需求,實現惠民服務從課堂到課后再到假期的‘三級跳’。”昌邑市教育和體育局總督學王軍芳介紹。

包養網

課后服務從學校“不打包養網烊”到課程“不重樣”。該市結合打造的“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實現特色課程“開優開好”,也成為課后服務的重要載體。十字路小學“勞謙君子”教育、龍池小學“崢嶸”革命實踐教育、柳疃小學“絲路綢語”文化教育等60余所學校的特色課程包養,成為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教育品牌;以海洋文化教育包養為特色的下營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獲評山東省全環境育人規范校、山東省海洋意識教育基地。

做精做細惠民實事,讓教育更有溫包養度。針對學生入學報名“通宵排隊”,昌邑市創新搭建昌邑市教育惠民綜合應用服包養務平臺,打通教體、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門“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打造包養網“一鍵入學”新模式,推行義務教育入學“零證明”,讓數據多跑路、家長零跑腿,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服務4萬余人次;該市高標準建設了165處“家長驛站”,極大方便了家長接送孩子;健全完善留守兒童、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的教育關愛體系,以及以特殊教育學校為引領、特教班和隨班就讀為主體、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累計資助學生3.5萬人次,資助比例100%,中小學入學率100%……

“辦好教育是最大的民心工程,近年來我們持續加大投入,奮力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2013年昌邑成功創建為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2022年作為山東省5處縣市區之一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縣’,2023年正在積極申報‘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都享受到公平優質的教育。”昌邑市委副書記、市長孫波說。


TC: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