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城夏季風行消冷會–文史–中國作家找九宮格會議室網

作者:

消冷會,又叫“銷冷會”“熱冬會”,是指在數九冷地利,文人雅士云集并輪番做東陳設酒菜,吟詩尷尬刁難,休閑取樂以渡過漫長冷冬的宴會。

消冷會始于唐代,在北京城里風行起來仍是在清代,宣南文明的昌隆帶動了消冷會風俗的成長。

當然,消冷會的主題跟著介入者成分的分歧而分歧。宣南士人雅集重要是喝酒賦詩,寫字作畫;權要階級舉行的消冷會,因介入之人多是達官權貴,所以會議也帶著必定的政治目標。當然更有一些以祭奠黃庭堅、蘇軾等為由頭的消冷雅集,以此來傳承前輩的文明記憶。

文人雅士鐘情消冷會

據考據,消冷會的由來始自唐代。唐末五代時代年夜臣、文學家王仁裕在其著作《開元天寶遺事》中記錄,有一位名叫王元寶的窮人,每到夏季下年夜雪的時辰,他老是囑咐奴仆把府門前一向到小路口的長長途徑上的雪都掃凈,他自己則耐著嚴寒恭立巷口,親身禮迎賓客,宴會間大師共享瓊漿和以烤肉為主味的佳肴,這種聚首被稱為“熱冬會”。另據《承平廣記》中記錄,王元寶本是一介平民,由於富有經商腦筋,后釀成金玉滿堂的商人。王元寶究竟有多富?他所擁有的絹比終南山上的樹還要多。

王元寶性格大方,愛好交友士年夜夫文人群體,老是和他們在一路聚首。在唐代,文人群體中有相當一部門人可成為朝廷高官,王元寶也就天然的在權要系統里樹立了人脈。與王元寶類似的另一位年夜商人鄒鳳熾,也為告終交朝士而年夜擺宴席,異樣謙和迎合。由此可見,唐代消冷會重要是風行在商人和士年夜夫階級的社交運動。

后來,消冷會作為閑情高雅的聚首,延續了上去,并逐步成為文人雅士們的風俗。到了宋代,消冷會就曾經在江南風行。南宋時代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被稱為“南宋四大師”的文學家范成年夜,在《嚴子文以詩見寄次韻》一詩中便有“歌樂熱冷會,當任主報酬”的詩句。

范成年夜是平江府吳縣人(今江蘇姑蘇),在江南舉行的消冷會曾經開端呈現吹打歌頌等情勢,這個場景也被以詩歌的情勢記載上去。

到了清代,消冷會也不只是士年夜夫之間的聚首,曾經走進官宦人家。康熙年間進士查慎行在北京進修、任務了快要30年,他將本身的所見所聞記載上去收錄在《人海記》中。此中記錄了如許的場景:“每年十一月初一日,宮中始燒熱炕、設圍爐,舊謂之‘開爐節’。”“開爐節”此日有個節目就是“消冷會”,據高鶚續寫的《紅樓夢》九十二回,“寶玉道:‘明兒不是十一月初一日么?年大哥太太那里必是個老例子,要辦消冷會,齊打伙兒高低飲酒說笑。我本日曾經在學房里告了假了。這會子沒有信兒,明兒可是往不往呢?’”

當然,清代時,文人雅士仍然是消冷會的中堅氣力。成書于清代嘉慶年間的《燕京雜記》記錄,也是陰歷十一月前后,士年夜夫們九小我聚在一路,每逢九日聚首,取“九九消冷”之意。這個“九日”分“明九”和“暗九”,明九就是九小我,暗九指的是九的倍數,十八、二十七等。大師聚在一路喝酒賦詩,“繼以射,繼以字畫。”主人會準備宣紙若干,來者自備翰墨,現場作畫,“或山川,或花草,或翎毛,或草蟲。其畫即署主人款。寫畢張于四壁,群飲以賞之”。也就是說,到了清代,消冷會中能做的工作越來越多,除了喝酒食肉、歌詠詩賦,也有了圍爐啖茶、水墨圖畫。

壽蘇會教學是消冷會的主要主題

壽蘇會是文人雅士為蘇軾生日留念日舉行的聚首,始于清康熙年間。由于蘇軾誕辰為農歷十仲春十九日,恰是冷冬之時,于是壽蘇會就成了消冷會中一個主要的主題。為什么留念蘇軾?緣由大要有二:其一,蘇軾是為數未幾的有正確生卒年代記載的先賢,其誕辰記載在康熙朝《御定月令輯要》中;其二,蘇軾平生坎坷,宦途受挫的權要文人經由過程壽蘇會,除了表達本身對蘇軾的認同和崇拜,也頗有些聊以自慰的心態。

壽蘇會和其他的消冷會最年夜的分歧就是有固定的每日天期和主題:繚繞蘇軾停止唱和題詠、揮毫潑墨,同時要展出蘇軾的墨跡、冊本,也有摹仿蘇軾的書法畫作以及蘇軾愛好的食品。

食品不難預備,都是蘇軾愛吃的:豬肉、蜜酒、黃雞等。值得說的是這個“筍脯”。蘇軾曾給友人孟亨之寫信,描寫了本身吃齋的一天,“本日齋素,食麥飯筍脯有余味,意謂不減芻豢。”

清代內閣學士翁方綱,掌管過很是屢次的壽蘇會。由於蘇軾對筍脯喜愛有加,于是翁方綱每逢壽蘇會上,都將筍脯奉于蘇軾的像前。

壽蘇會上,掛的蘇軾像普通為后世名流所畫,他們會把本身心中蘇東坡的抽像以翰墨繪之,最常掛的是《東坡笠屐圖》。翁方綱所舉行的壽蘇會上偶然也掛朱鶴年畫的《東坡師長教師像》。據記錄,翁方共享空間綱掌管的第一次壽蘇會上,展現的是摹清初四年夜畫家之一王原祁的《蘇齋圖》、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作《蘇齋拜坡公誕辰圖》以及清初帖學四大師之一何綽等人書寫的蘇齋字。后來,翁方綱任廣東學政時,花60金購得《蒿陽帖》,也稱《天際烏云帖》。固然此帖被詬病并非蘇軾真跡,但翁氏卻對此帖愛不釋手,他專為此帖所作的題跋就有35則。

若要沒有蘇軾的真跡和后世摹仿的畫像,壽蘇會要怎么辦呢?那就只能找人借。1816年,翁方綱弟子梁章鉅想辦一場壽蘇會,于是找向翁氏借《東坡笠屐圖》講座場地及東坡墨跡《偃松屏贊》,為此翁氏還做了一首詩《蘭卿借蘇齋笠展像并偃松屏贊卷集同人作坡公誕辰求賦詩》,共享空間年夜意是:不幸我這大哥多病曾經有力舉行壽蘇會,勞煩他(梁章鉅)辦一場。翁方綱還對梁章鉅說,我辦了這么多年的壽蘇會,盼望能將這些與會者的詩文收拾成書。但這個愿看終沒有完成。

“消冷詩社”影響多位士子

嘉慶九年(1804),在京城翰林院擔負庶吉人的陶澍倡議組建了“消冷詩社”,初名“消冷紀”。因詩社常在宣武門外一帶運動,后來改為“宣南詩社”。

詩社自冬至開端,“間十日一集,集必有詩”。初始成員多來自陶澍嘉慶七年會試的同年(科舉測試同科中試者),年夜多也供職于翰林院。后來因陶澍回籍父(母)喪,詩社開辦了幾年。直到嘉慶十九年(1814),才由翰林院編修董國華再次組建。

早在雍正時,天子曾撰寫《御制朋黨論》,駁倒歐陽修的“公黨”“私黨”之分,嚴禁士人結社。礙于朝廷“嚴禁聚首”的禁令,“消冷詩社”的人數一向保持在九人擺佈,範圍無限。但跟著嘉慶年間,禁令的漸漸鋪開和士風的改變,士人交游趨于活潑,詩社逐步蔚然成風。

據胡承珙《求是堂文集》中的記錄,消冷詩社并非都是詩酒應付,他們時而談古論今,時而傳承經世之學。在消冷詩社的成員中,陶澍、梁章鉅、李彥章等人都是經世學風的提倡者和實行者。后來舉人出生的龔自珍、林則徐等人也應邀餐與加入。他們關懷國計平易近生,每逢雅集必少不了作些哀嘆平易近生疾苦的詩詞,這也為他們走上經世致用之路奠基了思惟基本。

消冷詩社存在20多年,并無固定會所,或在成員家中,或在萬柳堂、崇效寺等地。后出處于詩社的老成員簡直所有的到外埠任職,消冷詩社也于道光六年(1826)結束運動。詩社雖結束,但成員之間早已成為畢生好友,好比龔自珍、林則徐和魏源。值得一提的是,他們三人簡直同時取得外任,并且在任上表示凸起,這與他們在消冷詩社持久相互商討,砥礪志行分不開。

清代官員也辦消冷會

清代官員舉行的消冷會,不免會帶有一些“政治顏色”。《王文韶日誌》中記錄,光緒六年(1880)十月初旬日,在孫家鼐、翁同龢、王文韶等五人的聚首上,翁提議此后舉行“消冷之約”,然后輪番做東。但由于幾位與會人事務忙碌,翁同龢提議的“消冷之約”僅僅連續五次。

據《翁同龢日誌》記錄:“十仲春朔(1880年12月31日),赴孫子授(孫詒經)消冷集,在頌教學場地閣(徐郙)處。燮臣(孫家鼐)、夔石(王文韶)、子騰(張家驤)、紹彭(廣壽),主客七人。”此為第一次消冷會。第二次是光緒七年正月十七日,由紹彭做東,薇研(童華)到但子授未到;第三次是正月二旬日,夔石做東;第四次是仲春二十七日,翁同龢做東;第五次是三月初二日,燮臣做東。

介入的這些人中,孫詒經時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徐郙任太子詹事;王文韶任兵部左侍郎,并在軍機處上進修行走;張家驤、孫家鼐、翁同龢、童huawei光緒帝師;廣壽總管外務府年夜臣。四報酬帝師,四位官居要職,並且翁同龢、張家驤、孫詒經、徐郙四人已經在同治帝往世當天被招進西熱閣商討立奕譞之子載湉為帝之事,可見他們滿是權傾朝野的人物。因此他們的消冷會帶著一些政治聯盟的意味。

據記錄,光緒六年,中俄伊犁事務產生,孫家鼐與翁同龢、潘祖蔭、孫詒經、童華、殷譜經、徐頌閣、張家驤等九人聯銜上折,派曾紀澤出使俄國停止改約會談。光緒七年正月二十六日,兩邊簽署《中俄伊犁公約》,挽回了伊犁以南特克斯河道域等處領土。這也從一個正面表現了這個圈子在政壇上的影響力。

除了翁同龢,葉赫那拉·那桐、鄒嘉來等人也在日誌中記載了消冷會的情形。光緒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十九日,那桐開端了戊戌年的消冷會,至光緒二十五年仲春廿三日,共舉行九次消冷會。鄒嘉來的《儀若日誌》記錄,他從光緒十三年(1887)至光緒十七年舉行過二十余場消冷會。那時,鄒嘉來還只是吏部的一名小差役,沒有這么多應付和政治目標,介入消冷會的人也絕對年青,他們的運動就豐盛一些,除了喝酒,偶然也往“冰嬉”。冰嬉是清代風行的浩繁冰上運動的統稱,包含溜冰、冰上蹴鞠、射箭等。除此之外,他們還會往隆福寺西鴻雪草堂拍照——拍照在光緒年間可是個重生事物。別的,清朝也有旗人組建的詩社,異樣舉行消冷會,但情勢和內在的事務并無太年夜差別。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