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文學者的立場》一文被視為撲滅“京海之爭”的導火索,持久以來,對其文學史意義的追蹤關心或多或少掩蔽了對其文學價值的復原。沈從文在統一時代的多篇文章、序文中反復說起“老實”“謙虛”“忍受”“吃苦”等文學創作的立場與品德,從分歧角度組成對“文學者立場”的彌補及強化。而沈從文與青年的關系為我們從頭審閱“文學者立場”供給了一個有用視角——“青年”的突起包括著“代際”傳承的意味。沈從文是在“五四”影響下生長起來的青年一代,在走向成熟后又影響到新一代青年。他與青年間的師承關系緣起于先輩作家對他無微不至的關懷和不遺余力的攙扶,熟稔于編纂、創作、生涯和講授等主體經歷的不竭累積,終極融進“文學者立場”的提倡與傳承。
一、“感情”的接續
沈從文在講授和編刊經過歷程中多與青年互動來往,構成了頗為密切的關系。卞之琳曾在回想中說:“從文暮年仍關懷和寄盼望于文藝青年”,“從30年月初就開端一向熱情培植文藝青年,非論在分外(例如在教室內)在額外(例如在編纂外),一樣當真。在他直接直接嚴厲請求的培植下茁壯生長了不少有成績的作家”1。這種來往既源于任務需求,也離不開他本身的生長經過的事況和感情體驗。
沈從文的“從文”之路頗多坎坷,自1923年離開北京,先是肄業未果,又因陳渠珍在湘西掉勢,掉往了經濟起源,而比生涯無依更讓人苦楚的,是在創作上無人欣賞。從四處投稿不得刊用,到慢慢在文壇站穩腳跟,沈從文得以成名,離不開先輩作家學者的扶攜提拔與攙扶,而他與青年之間的來往就是將本身收獲的師友誼教學場地誼傳遞下往,是以更像對自我生長之路的一種復現。
1936年,沈從文在出書《從文小說習作選》時寫了一篇序文,傍邊提到了幾個值得記憶和感激的人,即徐志摩、胡適、林宰平、郁達夫、陳源和楊振聲。他說“這十年來沒有他們對我各種的輔助和激勵,這集子里的作品不會發生,不會存在”,并特殊感激徐志摩,“你們看完了這本書,假如可以或許從這些作品里獲得一點氣力,或一點喜悅,把書掩上時,渴望對那不幸早逝世的詩人表現敬意和感激,從他那兒我接了一個火你獲得的暖和原是他的” 2。這部文集、這篇序文是沈從文對本身從事文學創作第一個十年的總結和留念。回想過往,沈從文褪往了初至北京和初登文壇的青澀,無自豪也無自大地分析著本身“鄉間人”的性格,滿懷感謝地回想著從亦師亦友的諸多先輩那里收獲的輔助和激勵。這些輔助和激勵包含良多方面:
起首是經濟上的支援。在掉往陳渠珍的贊助后,沈從文面對的緊要困難即是生計題目。1925 年,沈從文在《晨報副刊》上頒發《遠夜》一文,惹起學者林宰平的追蹤關心。林宰平誤認為他是一名頹廢憤世的年夜先生,由此責備北京年夜先生孤芳自賞而忘記了對社會的義務,聽任本身陷溺于飲食、愛情等不良風尚——“《遠夜》全文俱佳其實可以或許激動人。但是凄清,頹廢,無聊,掃興,煩心傷腦,這是人類什么生涯呢” 3,對《遠夜》消極的生涯立場表現不解,并進一個步驟表達了對年夜學教導的批駁與年夜先生頹喪生涯的憐惜。面臨如許的曲解和責備,沈從文在《致唯剛師長教師》一文中予以回應。他說,本身不是年夜先生,甚至連中先生都不是,“至于我這種求生不得,在生涯磨石齒輪下掙扎著的人呢?除了狂歌痛哭之余,做一點夢,說幾句夢話來安頓本身充實迷茫的心外,其實找不出人類夸年夜幸福圓滿的夢來了!” 4 沈從文只身一人流浪在北京,逐日撰文投稿最直接的目標是換取保存的賦稅,故而立場頹廢,頗多賭氣與埋怨。林宰平讀后自動找到沈從文, 并托梁啟超越面,請熊希齡為沈從文找一份任務5。在林宰溫和梁啟超的盡力下,沈從文瑜伽教室到噴鼻山慈幼院擔負藏書樓處事員, 生計題目得以處理。
此外是對文學創作的欣賞。在傳媒日益發財的古代社會,報紙雜志逐步成為文明權利的象征,沒沒無聞的青年作家很可貴到頒發文章的機遇,若在此時可以或許取得著名作家的欣賞,不只是一種宏大的鼓舞,並且更不難在今后的創作中收獲認同與成長的機遇。沈從文屢次表現本身的作品是經過徐志摩推舉,才無機會不竭頒發。但徐志摩對沈從文的輔助并不只僅逗留在推舉作品的層面,他很欣賞沈從文, 并將他提到一個很高的地位上。1925年, 徐志摩在接編《晨報副刊》時曾寫作《我為什么來辦 我想怎么辦》來講明本身的辦刊準繩,文中枚舉了聘請撰稿的各路伴侶,包含趙元任、梁任公、張奚若、金龍蓀、傅孟真、聞一多、郭沫若、郁達夫等等,皆是鼎鼎年夜名的學者、傳授、作家,而沈從文也名列此中,這對一個初出茅廬的作家而言是莫年夜的聲譽,足以表白徐志摩對其非統一般的欣賞和器重。1925年11月11日,徐志摩在《晨報副刊》刊登了沈從文的散文《闤闠》(簽名沈從文),并在文后寫作《志摩的觀賞》,對沈從文天然、活潑、樸素的村落文風年夜加贊揚 ——“作者的筆真像是夢里的一只小艇,在波紋瘦鳒鳒的夢河里蕩著,處處有下落, 卻又處處不留陳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6。盡管后來發明這篇散文已是第三次見報,沈從文惴惴不安地向徐志摩說明,但徐并不在意,反而快慰沈從文,說這篇散文是值得反復瀏覽的好作品,再轉錄發載一次也未嘗不成。
更深條理的還有在互動來往中樹立起來的信賴。1929年8月,胡適正式聘請沈從文為中國公學國文系的講師。沈從文僅有小學學歷,雖是成名作家,但聘請其為年夜學講師,不克不及不說是一種“破格”。當然,胡適此舉并不完整出于與沈從文的私誼或是徐志摩的推舉,他有本身的辦學思緒。依據胡適1934年2月14日日誌所載,“偶撿北回路上所記紙片,有中公先生丘良任談的中公先生近年常作文藝的人,……此風尚皆是陸侃如、馮沅君、沈從文、白薇諸人所開。北年夜國文系著重考古,我在南邊見侃如佳耦皆不重視。先生試作文藝,始覺此風尚之偏。從文在中公最受先生敬愛,久而不衰。年夜學之中國文學系當統籌到三方面:汗青的;觀賞與批駁的;創作的”7。胡適想要改正那時年夜學國文系廣泛存在的著重汗青、著重現代文學的辦學風尚,主意 “汗青的”、“觀賞與批駁的”、“創作的”三者并重。請沈從文到中國公學教書,恰是對國文系講授中創作和批駁氣力的彌補,所以即使沈初上講臺鬧了笑話、惹起不滿,胡適仍保持留其任教,而就其日誌中的評價來看,聘請沈從文的後果是令人滿足的。除了“謀教書事” ,沈從文還有諸多費事瑣碎的事請胡適相助,例如為《至公報文藝副刊》以及《文學雜志》約稿,為先生、伴侶的工作求胡適相助,甚至經濟上的拮據、懇求預付薪水、想讓妹妹到中國公學旁聽等諸多生涯上的困難等等。此外,沈從文會自動向胡適報告請示思惟及生涯上的變更,或是隨信寄上本身的結果,也會就生涯、任務中的一些情感停止交通,例如教書時缺少自負、代課壓力太年夜等。由此足見這種深度的互動所建構起來的信賴和依靠。
恰是在諸多先輩作家、學者的領導和攙扶下,沈從文才得以頒發作品、走上文壇,進而不竭在創作實行中積聚豐盛的經歷。沈從文不只是將這份溫情和感激傳遞給青年,異樣也模擬著收獲師友誼誼的方法——在經濟上支援、 在創作中攙扶、在來往中信賴,特殊是在立場上引領。他一向誇大“鄉間人”的寫作立場,警告青年作家不要信任天賦,“養成擔當掉敗的忍受,在忍受中發生他更完整的作品”8。沈從文與青年之間的各種互動,正像他給胡適的信中所說的,“我想我當好好抖擻做一點事,來作為感激對于我輔助太多的師長教師”9。
二、“經歷”的積聚
沈從文與青年的普遍接觸和來往,始于中國公學。沈從文僅高小結業,年夜學于他而言,是尚未完成的幻想,而他作為著名作家被胡適引進年夜學教書,最被重視的講授資本也是他最年夜的上風地點,就是本身的經歷,是過往生涯經過的事況和寫作實行的積聚與沉淀。沈從文在中國公學任教時代,時常與美國的王際真通訊。沈從文不懂英文,每次寄信譽的信封都是王際真在美國寫好寄過去的,即使這般,他每有舊書出書城市給王際真寄往一本。或許正由於相距較遠又性格相投,更易流露真心,沈從文在這些函件中有著很是濃烈的情感表達和對生涯感觸感染的點滴書寫,尤其談到了良多與青年先生來往的細節以及對他們的評價。
年夜大都時辰,沈從文都在用本身生長的經過的事況和經歷領導先生。他告知先生“要成天苦寫,苦思考,求對于事物與文字的懂得,寫三年也莫認為勝利,再當作績”,但先生往往難以懂得, 也不愿接收他的不雅點,“由於他們都信任天賦,我卻告他們沒有天賦,只是忍受,年夜約具這耐煩往任務的是不會多的”10。這此中對 “苦寫”、“苦思考”的提倡,對 “忍受”、“耐煩” 的誇大,顯然源于他本身的寫作經歷,而在奉勸先生時他又常常聯想到本身的人生遭際,以為 “先生一個也不了解我是如許情況活到世界上的”。若何活到這世界上、若何做學問寫文章,在沈從文的講述中時常并舉,似乎二者就是統一個題目。這或許恰是由於沈從文會把過往寫作和生涯的經歷買通。
此時沈從文尚缺乏30歲,與青年先生的年事相差不遠。他既是施教者,也是察看者,對先生多有一種同等的審閱和批駁,偶然也會冤枉埋怨。他曾說起黌舍有先生他殺,四周看熱烈的稀有百人,便批駁年夜先生“毫無人道” ,“把看逝世報酬天朗氣清消遣事”11。他又說“年夜先生滿是怪不幸的一種工具”,若何“不幸”?他倒是責備他們買書只聽信市場行銷,依樣買來的書若不勝利,就認定中國作家蹩腳,從此便不再買書。沈從文的冤枉埋怨則經常指向先生思惟純真、經過的事況未幾,無法懂得他的處境和心境。“先生順其自然的聽我講我的怨言,這些有福分的人!他們仿佛都感到我活得愉快,女人看到我風趣味似的玩……她們勇敢的在我眼前走來走往,就似乎很安心認為我不會傷害損失她們,也不怕我會愛她們。這些天保佑的笨拙男子!” 他接著又坦誠地廣告:“我是單為了怕見一個女人就義了兩點鐘不上課就回了家的。”“早晨開系會,拍掌要我演說,她們笑,我卻在回家車上哭,看出本身不幸。”12 一個自憐自哀、驚惶失措的年青教員抽像呼之欲出。沈從文此時似乎并未開端尋求張兆和,但手札之中多有說起女先生的立場,很是忌憚繚繞在身邊的那些順其自然的青年女性,她們越是歡樂,沈從文越是苦悶。
只是這些批駁或埋怨更有些愛之深、 責之切的意味,沈從文并非真的對青年先生有興趣見,反而滿含著庇護,甚至是愛慕。沈從文在中國公學教書時住在校園之中,固然有未便之處,“不外由於從不已經過黌舍生涯,到此來了解一下狀況混鬧的年青人怎么混鬧,盡力的又怎么盡力,也未嘗不是可貴的”13。言語中不乏對缺掉年夜黌舍園生涯的惘然和對青年先生可以或許在黌舍安心唸書的歆羨。每當先生灰溜溜地來與他交通唸書做學問的方式,沈從文看著這些青年“春天來發紅的臉”,總會“告知他們應該好好的玩,譬如愛情,就往太陽下談,往發明,實驗,做一點荒謬工作”。盡管先生老是不信任他,逼著他開列書單,沈從文還是不無垂憐地責備他們“真是一批蠢工具,不知道本身利益,只愛慕做文章”14。
信中說起的各種經過的事況想必都不止一次地產生過。我們可以想象沈從文與先生的相處:在一群生氣蓬勃的青年之中,沈從文感到到水乳交融卻又真摯盡力地試圖融進。他了解,青年老是有著如許那樣的不成熟,但這些不成熟恰好是他們最富吸引力的本錢。沈從文曾說:“我身材太壞了,一上黌舍,見先生太年輕就不受用,打主張班上但凡標致先生全令其退課,則上課神清氣爽矣。”15這種設法當然僅逗留在“打主張”的階段,但身材和精力的強壯、年青又堅強的性命、原始而蠻性的氣力,恰是青年所獨佔的可貴財富,也是沈從文在創作和生涯中不竭尋求的律動。
跟著沈從文創作的逐步成熟,講授、辦刊等諸多經歷不竭累積,沈從文與青年的來往加倍走向深刻:
起首,不遺余力,促進青年作家作品的頒發和出書。蕭乾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籬下集》的出書是他促進的,王西彥的第一本小說集《夜宿集》從選編到聯繫出書都是他一手籌辦,卞之琳的第一本詩集《三秋草》也是他贊助出書的。蕭乾曾回想道:“住在文藝刊物如林、文藝伴侶如林的年夜都會里,有那么多師友領導誘進,又碰到肯為你摳著字看,挨著行改的一個‘好伴侶’(算算你有幾多別字訛字,就了解人家用了幾份的耐性)。”16 這個“摳著字看、挨著行改”的好伴侶恰是沈從文。1933年,卞之琳曾至青島造訪沈從文,因《群鴉集》出書無期17,沈從文贈其30元,囑他回北平后自印一本新作詩集。彼時沈從文本身手頭也不餘裕,卞之琳就曾看到沈抽屜中還放著當票,但他仍是把30元錢贈予卞之琳。卞之琳4月游歷青島,5月即以此款印成了《三秋草》300本,交由新月書店代售。
其次,聯絡情感,組織青年作家會晤聚談。沈從文接編《至公報·文藝副刊》之后,時常約請一些在京的青年作家列席聚首,同時也會約請朱自清、凌叔華等先輩作家配合餐與加入。這是沈從文有興趣培植年青人的一種方法。除在達子營28號招待來訪青年外,中猴子園的來今雨軒,北海公園的漪瀾堂、仿膳、五龍亭,都是他和青年聚在一路隨便扳談的地址。在如許的扳談和來往中,沈從文時常救濟年青人的生涯,并熱切地為他們追求成長的機遇。據王西彥回想,他第一次餐與加入沈從文的聚首時,坐中青年有楊剛、蘆焚、劉祖春、嚴文井、李威深、愚昧夫、田濤等人,獨一一位長者即是沈從文。這是王西彥第一次接觸到沈從文自己,此后便開端屢次登門造訪、會晤聚談。那時沈從文常常邀約一些青年作家聚首說話,“我們常往的處所,是中猴子園的來今雨軒,還有北海公園的漪瀾堂和五龍亭。大要是每隔一兩個月就聚首一次,所約的人也并不完整雷同,但每次都是從文師長教師親身寫冗長的告訴信,且無破例地回他付錢作東”18。如許的聚談既沒有掌管人,也沒有固定議題,說話多是你一句我一句,以文學和寫作為主,也會兼實時局和人生的內在的事務,“完整是一種閒談式的聚首,目標似乎只在聯絡聯絡情感,喝品茗,吃吃點心,了解一下狀況樹木和潮流,呼吸呼吸新穎空氣”19。
此外,“沙里淘金”,努力于培育無名的青年作家。依托《至公報·文藝副刊》等平臺,沈從文敏捷培植了一批青年作家。以《〈至公報文藝選刊〉小說選》的編纂出書為例。1936年,《至公報》創刊十周年,蕭乾謀劃編一本在文藝副刊上已刊小說的全集,請林徽因做主編。這本小說集一共選了30篇作品,進選的楊振聲、沈從文、李健吾、凌叔華、林徽因都是京派的骨干。右翼成員中只用了張天翼、沙汀兩人的作品,那時兩人作品的右翼顏色還不是那么顯明。除此以外,還有一批名不見經傳的年青作家。如嶄露頭角的李同愈曾說:“無論若何,沈從文的短篇小說究竟勾引了許很多多年輕的讀者,照亮了通到文學之私密空間園的道路。至多我就是此中的一個。”20劉祖春是沈從文的湘西同親,由沈從文贊助于1934年離開北京肄業,受沈從文的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李輝英是沈從文在上海中國公學中文系的先生,沈從文一度對他贊賞有加。程萬孚是北年夜中文系的先生,他和弟弟程朱溪與沈從文手札來往頗多,友情深摯。雋聞(王林)在青島年夜學外文系唸書時代,旁聽了沈從文小說習作課,1932年在《古代》雜志第2卷第2期上頒發童貞作短篇小說《歲暮》,獲得了沈從文的熱忱激勵。徐秋蓬是20世紀30年月突起的青年作家,雖在上海唸書,但他常把文章寄給沈從文,良多稿子是經沈從文細心修正過的。
沈從文初為人師,慢慢養成了育人的心態和姿勢。在師承關系的場域中,他可以或許加倍明白地熟悉到青年先生、青年作家的題目或缺點,也愿意真摯且有針對性地把本身的經歷分送朋友給青年,追蹤關心并在意他們的反應,進而以這些反應構筑起新的經歷,不竭調劑本身對青年的認知以及與青年相處的立場。在這種經歷的積聚、傳遞和互動更換新的資料中,沈從文表示出光鮮的務虛作風,從先生的現實題目動身,從本身的現實經歷動身,以現實舉動培育青年作家的寫作立場。
三、“立場”的傳承
接續著先輩作家的暖和,沈從文對青年作家的關心也是無微不至的,從處理生計到將來計劃,從默默攙扶到熱忱激勵,從修正文章到推舉作品,感情與經歷的融會推進沈從文加倍深人地熟悉青年、對話青年,也加倍深人地輿解文學、懂得創作。在此基本之上,沈從文提出“文學者立場”的主意,指向那時文學創作的弊端和對作家的期許,并在與青年的來往中不竭重提、深化。《文學者的立場》一文被視為激發“京海之爭”的開始,持久以來學界多從京海對峙的視域下停止切磋,而對其牽涉的文學實質則器重缺乏。現實上,此文針對那時廣泛存在的隨便、游戲的文學立場,不只限于南北對峙。沈從文指出,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就有 “玩票白相的神情”21 ,魏晉以后,除了向帝王上書陳說政治得掉時將文章看得比擬重,其他時辰年夜多不敷嚴厲。文人只要在仕進不如意時才會轉向文學,如晉人、唐人的小說等,因此文學只能是一種隨性而發的副業。沈從文在此誇大“文學者的立場”便是指作家要“老實”,堅持寫作的自力性和嚴厲立場。《文學者的立場》頒發于1933年10月,但此前沈從文已有多篇文章吐露出這一不雅點,尤其集中表現在沈從文為青年作家文集所寫的序文中。
作序文也是沈從文攙扶青年作家的一種方法,以著名作家的序文推舉無名作家的作品,以期吸引更多讀者的眼光。在這些推舉小文中,“老實” 是他評價作品的主要尺度。他以為,但凡以“老實”的立場往做的作品總有可取之處。如在《連萃創作一集序》 中指出,“戴南冠,高植,謝冰季,王墳,李同念,瑜伽場地程一戎,李明核……莫不以最老實的簡直也是嚴厲的立場,使全部的性命放在創作上,那種帶著一點兒傻樣子的盡力,是我極端信服的”22。《高植小說集序》稱贊高植“用的是最傻的也恰是最老實心愛的方式來寫作小說”23 ,是把文學看成工作,用老實、嚴厲的立場創作的代表。《〈劉宇詩選〉序》屢次提到劉宇的“老實” —— “老實的寫,謙虛的看,任勞耐苦的往生涯,陳陳相因的固持到本身一點崇奉”,“非常老實,同時也非常謙虛”24。《〈群鴉集〉附記》中講到年青人的憂郁,以為詩人“必定得喊出那難熬難過的苦處,吐出那悶在心上的一團,讓我們清楚,給我們懂得,使我們搖動,要我們莫忘卻,他用的手腕,沒有比用老實為更好的手腕了”25。
在這些為青年作家撰寫的序文傍邊,“老實”并未構成條分縷析的固定例則,但年夜致指向了作家的創作立場,誇大文學的自力性、創作立場的嚴厲性和創作方式的寫實性。這種不雅念起首來自他的實行經歷。沈從文是不年夜信任“天賦”和“靈感”的。他以為天賦和靈感不難讓人掉往感性,墮入怠惰,所寫的文字要么異常奢靡,要么異常平常,因此他“不盼望本身比誰聰慧,只盼望本身比他人勤快一點,耐心一點”26。此外,他不只對本身心胸著如許的盼望,對青年作家也飽含著如許的等待。他在《蕭乾小說集題記》中寫道:“我盼望他永遠是鄉間人,不要信任天賦,傲慢做作,急于自見。應該養成擔當掉敗的忍受,在忍受中發生他更完整的作品。”27 除了以序文的方法誇大“老實”的主要性,沈從文在與青年的日常交通中也不竭滲入著這一不雅念。王西彥曾回想與沈從文說話的場景,時隔50多年仍能清楚地刻畫沈從文的話語和神色,可見印象極為深入。“談到寫作題目,他本來老是顯現著淺笑的神色變得稍稍嚴重了,很動情地說,一小我既然決計看成家,就應當赤膽忠心,矢志不移,不克不及朝秦暮楚,目不轉睛,必定得把終生精神集中在本身的翰墨上:‘你化上一輩子的氣力也紛歧定能寫出好作品,不專心能行嗎?’”28 沈從文誇大對嚴厲立場的保持,要專心寫作,要將所有的精神集中于文字之上。王西彥還提到沈從文的文學功用不雅,即文學的實質和重要本能機能應當是為藝術的。“ 一個作家所尋求的目的只能是藝術,不克不及是此外,這是你的任務性質決議的:‘藝術總必先是藝術!’ 他說這句話時,還翹起一個年夜拇指來加大力度語氣。” 此外,沈從文還會從寫作的詳細技能層面指導青年作家——“寫作進修實在就是文字錘煉,就是實驗把握文字的才能:‘應用文字時要有選擇,有控制,做到恰如其分!’”29在如許一種純潔嚴厲而又細致務虛的文學交通中,王西彥也不知不覺地接收并傳承著沈從文的文藝不雅。
王西彥是左聯作家,曾屢次說起遭到魯迅和契訶夫等人的影響。他依照生涯的原來臉孔描述生涯,同時向讀者轉達生涯應當是如何的。其實際主義準繩恰是來自這些作家的文學作風。但他同時也會思慮:“如何在‘依照生涯的原來臉孔描述生涯’的準繩下反應今世國民生涯的真正的圖景同時,能使本身的作品稍稍經得起時光的考驗。”30 他以為,真正能經得起時光考驗的工具,“就是藝術的美,就是包括在作品中可以導向永恒的詩的美”31。這一不雅點是與沈從文的文學不雅相吻合的。王西彥還進一個步驟表現“詩的美就是無粉飾的真正的,就是對汗青和人生的最純摯無偽的懂得,並且出之于一種最平易樸實的情勢”、“作家最寶貴的品德就是無所保存的真摯”32。這是王西彥20世紀80年月寫下的文字,與沈從文20世紀30年月在《文學者的立場》一文中誇大的“老實”千篇一律。
此外,沈從文在東北聯年夜傳授習作課時,曾屢次重復一個準繩,頗能表現他嚴厲老實的“文學者立場” ,那就是“要貼到人物來寫”。這一準繩后來曾被汪曾祺反復說起。他以為,沈從文的意思應當是“作者的心里要和人物切近,富同情,共哀樂。什么時辰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偽。寫景,是制造人物生涯的周遭的狀況。寫景處便是寫人,景和人不克不及游離。罕見有的小說寫景極美,但只是作者眼中之景,與人物有關。如許有時甚至會使人物疏遠。即作者的論述說話也須和人物相和諧,不克不及用常識分子的說話往寫農人。我信任我的懂得是對的。這也許不是寫小說獨一的準繩(有的小說可以不側重寫人,也可以有的小說只是作者在那里發群情),可是是主要的準繩。至多在實際主義的小說里,這是主要準繩”33。汪曾祺的小說創作深受這一準繩的影響。他在《〈年夜淖記事〉是如何寫出來的》一文中談及寫作習氣,說本身不是一邊想一邊寫的那種作風,而是想得相當成熟之后,趁熱打鐵,但在寫的經過歷程中也會涌出一些底本并未想到的細節。“所謂‘神來之筆’,好比我寫到‘十一子輕輕聞聲一點聲響,他睜了睜眼。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之后,突然寫了一句:不了解為什么,她本身也嘗了一口。這是我本來沒有想到的。只是寫到那里,出于情感的需求,我急切地要寫出這一句(寫這一句時,我流了眼淚)。”34回想至此,汪曾祺再次提到了沈從文。他以為本身對這個細節的彌補恰能為“要貼到人物來寫”這一創作準繩作一注腳。“老實”不是一句廢話或是標語,而是可以或許詳細落實為專心用情地切近人物、感觸感染人物,這般描繪的抽像才足夠真正的、詳細、令人佩服。
沈從文回想他在青島年夜學教小說習作課時,往往最開端有良多人聽講,后來先生越來越少,到一學年停止后便只剩下5個先生,此中有兩個仍是旁聽的。沈從文料想,選課的先生想要取得的是寫作的常識或“法門”,或“扼要方式”35,而他無法教授如許的內在的事務,由於寫尷尬刁難于沈從文而言,沒有法門也沒有捷徑,只要真正的的感知、老實的書寫和勤懇的苦練、耐煩的等候。綜合來看,沈從文在與青年來往中反復說起“文學者立場”,至多包括了如許三個層面的深意:就文學的實質而言,文學應當是美的、純潔的,因此也應當是自力的、不受外界事物攪擾的;就作家的立場而言,作家應當是老實的、嚴厲的、忍受的,老實空中對自我,嚴厲地看待文學,忍受著迫近勝利;而溝通作家與文學之間的恰好是“文學者立場”,作家應當若何寫作?若何可以或許寫出更“完整”的作品?經由過程在分歧場所、分歧語境中不竭領導青年建立“文學者立場”,沈從辭意在為中國文學的將來建構新的盼望。他以本身經歷領導青年創作,并在與青年的來往、交通中不竭總結,誇大老實、嚴厲的創作準繩,傳承“文學者立場”,在師承場域中凝集起青年氣力。
[本文系國度社科基金嚴重項目“京津冀文脈譜系與‘年夜京派’文學建構研討” (18ZDA281)的階段性結果]
注釋:
1 卞之琳:《仍是且講一點他:回想沈從文》,《卞之琳文集》(中卷),安徽教導出書社2002 年版,第164頁。
2 沈從文:《習作全集代序》,《沈從文選集》(第9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7頁。
3 唯剛:《年夜學與先生》,劉洪濤、楊瑞仁編:《沈從文研討材料》(上),天津國民出書社2006年版,第160頁。
4 沈從文:《致唯剛師長教師》,《沈從文選集》(第11 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40-41頁。
5 1925年6月27曰梁啟超致林宰平的信中說:“沈君事竟久忘記,愧甚,頃已致書秉三,并屬直接向公處探聽沈君居處矣。” 這里提到的沈君就是沈從文。
6 徐志摩:《〈闤闠〉志摩的觀賞》》,《 徐志摩選集》 (散文卷),浙江國民出書社2015年版,第558頁。
7 曹伯言收拾:《胡適曰記選集》(第7冊),臺灣聯經出書社2004年版,第61 頁。
8 沈從文:《蕭乾小說集題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 第326頁。
9 沈從文:《19300918 致胡適》,《沈從文選集》(第 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 第105頁 。
10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 21頁。
11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29頁。
12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22頁。
13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27頁。
14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55頁。
15 沈從文:《19291019復王際真》 ,《沈從文選集》 (第18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21頁。
16 蕭乾:《給本身的信》,《蕭乾選集》(第五卷),湖北國民出書社2005年版,第323頁。
17 這本詩集原是1931年徐志摩在北年夜任教時,向卞之琳索要的部門詩稿,帶回上海與沈從文共賞之后選出《群鴉》、《惡夢》、《魔鬼的小夜曲》和《冷夜》四首登載在《詩刊》第二期,并代為決議編成詩集,取名《群鴉集》,預備出書。沈從文還為該集寫了一篇《附記》,頒發在南京《創作月刊》上。后因徐志摩飛機出事遇難,詩集并未出書。
18 王西彥:《寬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關于沈從文的為人和作品》,《長河不盡流 悼念沈從文師長教師》,湖南文藝出書社1989年版,第86頁。
19 王西彥:《寬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關于沈從文的為人和作品》,《長河不盡流 悼念沈從文師長教師》,湖南文藝出書社1989年版,第86頁。
20 李同愈:《沈從文的短小說》,《新中華》第3卷第7期,1935年4月10日。
21 沈從文:《文學者的立場》,《沈從文選集》(第17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48頁。
22 沈從文:《連萃創作一集序》,《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14頁。
23 沈從文:《高植小說集序》,《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19頁。
24 沈從文:《〈劉宇詩選〉序》,《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23頁。
25 沈從文:《〈群鴉集〉附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09頁。
26 沈從文:《談創作》,《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198頁。
27 沈從文:《蕭乾小說題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26頁。
28 王西彥:《寬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關于沈從文的為人和作品》,《長河不盡流 悼念沈從文師長教師》,湖南文藝出書社1989年版,第86-87頁。
29 王西彥:《寬厚的人,并非孤寂的作家——關于沈從文的為人和作品》,《長河不盡流 悼念沈從文師長教師》,湖南文藝出書社1989年版,第87頁。
30 王西彥:《自序》,《淒涼的鄉土 王西彥晚期作講座場地品選》,花城出書社1982年版,第12頁。
31 王西彥:《自序》,《淒涼的鄉土 王西彥晚期作品選》,花城出書社1982年版,第12頁。
32 王西彥:《自序》,《淒涼的鄉土 王西彥晚期作品選》,花城出書社1982年版,第12頁。
33 汪曾祺:《自報家門——為熊貓叢書〈汪曾祺小說選〉作》,《汪曾祺選集》(第5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年版,第107頁。
34 汪曾祺:《〈年夜淖記事〉是如何寫出來的》,《汪曾棋選集》(第9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19年版,第185頁。
35 沈從文:《〈幽僻的陳莊〉題記》,《沈從文選集》(第16卷),北岳文藝出書社2002年版,第330頁。
發佈留言